“喝了三瓶子酒了,还敢不敢再继续开?”
“这世上就没有能不能喝的事,只有敢不敢喝的人,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许司令喝到哪儿我就跟着您喝到哪儿。”
这段话是对越自卫战争开始之前,军中最有名的一出“许世友喝酒选将”,而被选中之人正是刘昌毅将军。我们不妨猜想一下这出“选将计”后,喝倒了的是许世友还是刘昌毅呢?
将军年少,大胆质疑征兵人
刘昌毅出生于1914年湖北黄安的一个小农村,这个踩着新时代号角声降临的孩子注定会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刘昌毅的家庭是个人口旺盛的家庭,光是姐妹弟兄就有9个。庞大的家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负担的沉重。
尽管父亲坚持认为多读书是好事,但刘昌毅还是只读了短短三个月的书就不得不辍学了。随后,他辗转跟人学做裁缝以补贴家用。
展开剩余94%但裁缝店的老板却抱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思,说什么都不肯将真本事交给刘昌毅。不得已,刘昌毅的父亲又将儿子送到了邻村的陈裁缝家。跟着这位新师傅,刘昌毅才学到了真本事。
不久后,随着师徒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刘昌毅也知道了师傅的真实身份——共产党员。
就这样,刘昌毅的共产党情结逐渐萌芽。在师傅的带领下,刘昌毅逐渐明白什么是共产党,也在暗中帮着师傅做了不少事。1927年,师傅带着刘昌毅到汉口执行任务。
师傅让他去送一张非常重要的纸条,但任务很危险,一定要注意安全。果不其然,到达目的地后,刘昌毅就发现了大门不但被封锁起来了,还有几名便衣特务正在来回查看。
刘昌毅急中生智,忙停在卖冰棍的店铺前买了根冰棍,眼见着特务离他越来越近,他一口将纸条混着冰棍吞进了肚子,这才逃过了特务的搜查。此时年仅13岁的刘昌毅能有此番勇气不可不谓英雄年少啊!
即便小小年纪就要生活在风口浪尖上,但却丝毫没能让刘昌毅动摇对党的忠心。又过了两年,武汉的形势越发危险,早有预感的陈师傅自知命不久矣,便不敢再让刘昌毅跟着他冒险了。
为了不连累他,陈师傅不顾刘昌毅的不舍,硬着心肠将他赶回了老家。回了老家不久,刘昌毅就收到了师傅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消息。一边嚎啕大哭的刘昌毅,一边暗暗下定了决心要给师傅报仇。由此,刘昌毅也正式开启了他的战争岁月。
正愁报国无门的时候,刘昌毅就得知了家乡要扩招红军的消息。刘昌毅连忙和本村的十几个兄弟一起去报名,这些兄弟大多数跟他一样,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其中还有两个情况更为糟糕:一个是麻子脸,一个又是癞痢。招兵的人一见了便不愿收下这二人,态度很坚决地表示了不接受。
正当他们心灰意冷,转身要回去时,刘昌毅却不干了,他大声的质问道:“难道麻子癞痢就不能革命了?”这一问还真把招兵的人给问倒了,招兵的人再没了言语,只得将这二人收下。
不过15岁的年纪,面对气势汹汹的军人就敢大胆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不满。不正是虎犊初生吗!
直来直去脾气爆,与邓小平叫板的“猛张飞”
刘昌毅最为人所熟悉的称号就是“猛张飞”,从“张飞”二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刘昌毅是个直来直去的直肠子,不仅有什么说什么,还是个脾气火爆,半点都不会藏着掖着的人。就连邓小平也曾好几次见识过他这堪比张飞的性格。
作为刘昌毅的上级领导,邓小平曾给予过刘昌毅很高的评价,他说:“刘昌毅此人,是一名战将,打仗,那是攻无不克,守无不固。”可是就是这位神将,却呛过三回邓小平的声。
当初在淮海战役中,刘昌毅作为中原野战军三纵队的副司令员,指挥着队伍在双堆集一战中获胜,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维也因此被活捉。
但刘昌毅并没有马上对他施以关押,而是设宴款待了他。面对刘昌毅的善意,黄维也说出了真心话,他对刘昌毅建议到:“其实你们现在完全是能够直接打过长江去的。”刘昌毅对此话感到费解,黄维笑着解释道:“你是能够打败我的人,那你也一定是可以打败江南的国民党军队的。”
事实证明黄维这话果然不假,此时的江南国军也只有一个远不如黄维的汤恩伯在死守了。刘昌毅正准备将军队直接开往前线与之对抗的时候,却不得不因为受伤暂时离开,前往开封接受治疗。
在养病期间刘昌毅却收到了一个通报批评的处分,理由是说在淮海战役期间,他不仅纵容部下无票乘车,还辱骂殴打了售票员。
这可将一向敢作敢当的刘昌毅给气坏了,连病也不治了,直接扭送着那两名犯事的部下去见邓小平,要和他们当面对质。眼见着刘昌毅不服气的声音越来越大,知道真相之后的邓小平正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刘伯承连忙站出来解围:“是我们通报错了,是我们通报错了。”
为自己证明了清白的刘昌毅这才出了一口恶气,气冲冲地又回开封去了。
病好后,刘昌毅又继续指挥队伍开赴淮海战役前线。不久,淮海战役取得胜利,而军队也组织了一场庆功宴以犒劳各位将领、士兵。原本刘昌毅正和战友们兴高采烈地庆祝,但此时邓小平却走了过来。
对他说道:“这场仗打得不错”听到表扬的刘昌毅兴奋不已,没等他高兴完就又听到邓小平说了一句:“就是多吃了500斤肉。”
这下刘昌毅酒也不喝了,饭也不吃了,变了脸色的他直接将酒桌给掀翻后气愤不已地走了。
都知道刘昌毅又叫“四不走”将军,而这四不之一正是“不吃饱饭不走”,要想让他打胜仗那首先就得让他吃饱饭,结果邓小平却说他多吃了500斤肉,这不就等于怪他吃多了吗?可不得把他给气倒了。
就是这火爆脾气哪怕到了晚年刘昌毅也没改过。邓小平说他虽然是一名战将,但有时候也会干蛮事,气得刘昌毅连手也不和他握了,转身就走,这和三国张飞不就是一个样吗!
智守山西,戏耍日本“圣战英雄”
1942年4月,日军奉命在山西晋中南地区巡查,为了沿途保护这些高级军官的安全,日本天皇特地派出了精锐部队36师以护送。
得到这一消息后,时任太行军区第三军区司令员的刘昌毅奉命带领部队前往伏击。
4月16日,早已准备好的刘昌毅终于等来了浩浩荡荡的日本军队,眼见日军高举着红色太阳旗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刘昌毅再也无法忍受。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子弹、地雷等铺天盖地的向日军投去,顷刻间,就将气势汹汹的36师打得抱头鼠窜、手足无措。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日本军官们连炮都来不及下就连滚带爬地四处逃窜。与此同时,刘昌毅的队伍却收获了击毙敌军160人的成果凯旋归师。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在现场缴获了不少日军遗留下来的枪支弹药,甚至包括了一门山炮,这个消息对于当时武装设备极其落后的八路军而言,不可不谓一个意外惊喜。
得到消息的刘昌毅连忙赶去观摩这个宝贝,却发现这门山炮是个只有炮架没有炮筒的空壳子,看着还在冒着青烟的两个皮轮子,刘昌毅马上对身旁的王连长说道:“既然有炮架,就一定会有炮筒,你立马带人沿着鬼子逃跑时经过的河边去找。”
果然不出刘昌毅所料,不一会儿,一个战士就扛着缺失的炮筒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来,他兴奋地指着炮筒说道:“司令,找到了!炮筒找到了!” 刘昌毅立马将还粘有泥土的炮筒装上了炮架。当时这个炮筒上还写满了日本文字,刘昌毅只认得其中的“武运长久”四个字。
有了这门山炮八路军就有了一门重量级的武器,有了这个大收获八路军别提多开心了。当时一个有着几年私塾读书经历的文化干部,还即兴编了一首顺口溜来打趣日军。
半个月后,仓皇逃离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得知山炮落到了刘昌毅手中,特地派了一个维持会会长来送信,要求刘昌毅将山炮还回去,在信中,日军面对既定的战败结果还拒不承认,甚至将其美化为“丢失”。
对此刘昌毅评价道:“日本鬼子是撒下了弥天大谎,是死不认输。居然还敢派人找上门来,这不就跟做买卖一样吗!真是恬不知耻,欺人太甚!”
在这封信中,刘昌毅得知了这门大炮竟然是日本天皇亲自赐给吉田一郎的秘密武器,怪不得上面刻了那么多认不得到的日本字。
将军又想到:“如今这门大炮既然被八路军缴获,那就是八路军的武器,如果用它来狠揍日本鬼子,那岂不是对日本天皇最好的报复吗?”于是刘昌毅立马对维持会会长说道:“你回去就跟吉田一郎说,这门大炮不是你们丢失的,而是八路军拿命换来的,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证据。想要炮也可以,但得凭实力拿,有胆的,七天后自己到白庄来取。”
维持会会长回去后,将军想着得让这门大炮发挥威力,便连忙将王连长喊过来,让他尽快把炮修好,弄些炮弹,再挑几名炮手进行严格训练。
刘昌毅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还说到:“王连长带领着几名士兵前前后后忙碌了整整两天才把大炮修好,还特地请我去他们的训练场地参观。”
看着在训练场上威风凛凛的大炮,将军亲切地拍着炮身说道:“从今天起,你就正式被批准加入中国八路军了,以后你可就得专打日本鬼子了。明天就让你参加战斗,让那个‘圣战英雄’吉田一郎也尝一尝你这‘天皇大炮’的滋味。”将军的一番话,引得军中士兵们大笑不已。
第二天也是与吉田一郎约好的时间,可是八路军却迟迟没能等来日军,原来吉田一郎早就被吓破了胆,不敢再嚷嚷着“要炮”了。
不久后,这门效忠于八路军的天皇大炮再次大显神威,在子洪口战争中就炸得日本鬼子尸横遍野,伤亡遍地,拿到了伤亡日军200余人的佳绩,高兴地刘昌毅立马就说要给它记一大功。
而在后续的抗日战争中,这门大炮也从未远离战场,直到抗战结束,才正式结束了他的战争生涯。用天皇大炮来打日本人,不得不说,刘将军是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玩得出神入化啊!
三次与死神擦肩,阎王也不敢收他性命
刘昌毅最传奇的经历还得要说他与死神的三次擦肩而过,然而不管伤得有多重,阎王爷都不敢将他“猛张飞”的命收回去。
1932年红四方面军刚在川北战地站稳脚跟,张国焘就立马将他那套“肃反”计谋又来了一遍,借此以肃清异己。
导致多名将领被杀害、关押。刘昌毅在这场突如其来而又莫名其妙的变故中也受到了牵连。此时正在战场上指挥战争的他被押了回来关禁闭。
刘昌毅何曾受过这般屈辱,当即大声嚷道:“我犯了什么罪,凭什么关我?”看管他的人平时与他相熟,连忙让他别叫了,等没人后便悄声告诉他说:“团长是‘改组派’,前天晚上有人看见你和他在一块儿说话,就说你也是‘改组派’,这才把你关了起来。”
刘昌毅听后勃然大怒:“胡说八道,那分明是团长关心我,来问我伤势好没好,还能不能坚持打仗,难道上级关心下级,就是同谋了?”知道“改组派”是要被处死的,但此时刘昌毅只觉得自己死得委实冤枉,就算要死,也该是战死,而不是被冤死。
很快就到了审问的时间,被问到是否认罪的时候,刘昌毅说道:“我不知道。”被诬陷为“改组派”的时候,刘昌毅又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改组派’,我只知道我是革命军人。”
一时间气氛僵持了起来,负责审问他的人为了早点逼他承认,便给自己的下手使眼色,让他拿辣椒水往刘昌毅鼻子里灌。
幸好,从战场上急忙赶回来的余天云团长闯了进来,为他证明清白,还说刘昌毅和自己是同乡,是战友,要主审官将人交给他,甚至亲自为刘昌毅做担保。有了他的帮助,刘昌毅才得以重回战场,继续革命。
不过半年后,刘昌毅却从当初的“改组派同谋”变成了主审官,对于这个转变,刘昌毅十万分的不情愿,是违着本心接下的命令。
上任后的刘昌毅不仅没有借此机会铲除异己,反而明察秋毫,保护了十几位被冤枉的干部。死里逃生的刘昌毅不仅没有向恶势力屈服,反而一直坚守本心,做好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工作。
1933年,刘昌毅带领的红36军团和红30军团,奉命在四川万源草坝场合作抗击敌军。战斗正进展激烈的时候,刘昌毅突然带着队伍往前冲去,将敌人的右侧防线撕开了一条口子,为士兵们进攻谋得了先机。
然而这次攻击的代价就是刘昌毅的右臂被子弹擦伤,没顾得上伤势,刘昌毅简单包扎之后,迅速回到战场,继续作战。
第二轮战斗,敌人加大了火力,红军只得暂时后退,为了尽快制定反击方案,刘昌毅带着几个人勘测地形。他让通讯员和其他人趴在地上不要动,自己却站起来拿着望远镜观测,这一站就引来了敌人的炮弹,一颗炮弹向他直接袭来,在离他仅10米的地方爆裂。
顿时,刘昌毅就被炸晕在地,士兵们一边连声呼唤着“刘营长”,一边急忙往回撤退找军医。经检查,刘昌毅的脸上和身上多处受伤,弹片直接从他右侧脸颊划进口腔,将牙齿都打落了好几颗。
在医疗条件极为简略的情况下,几名士兵直接就现场撸起袖子为他输血,当天晚上,刘昌毅躺在病床上持续高烧,一直昏迷不醒。
第二天,医生直接宣布刘昌毅死亡,许多士兵们闻声都嚎啕大哭起来,尤其是他的警卫员胡少荣。
万源坝战争结束后,士兵们找了一口大棺材,准备就近将刘昌毅下葬,一路上胡少荣扶着棺材哭得不能自己。其他人都劝他说让他别哭了,让他再最后看看还有没有什么东西要给刘昌毅留下的。
胡少荣听后抹了抹眼泪,将一把陪伴刘昌毅多年的勃朗宁手枪放在了他手边,正是这一放,引得原本已经“死了”的刘昌毅活了过来,胡少荣注意到刘昌毅的手动了动,他又赶紧伸手放在他的鼻前,结果发现刘昌毅还有呼吸,高兴地他立马高声欢呼起来:“刘营长没死,他还活着呢!”
原来是因为那时候的医疗条件落后,医生们只能通过简单地感知心跳等来判断病人是否存活。士兵们知道后连忙将棺材抬回医院,刘昌毅这才捡回一条命。
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刘昌毅说:“他是个经历过众多坎坷的人,他负伤多,也有着特殊的经历”。的确,刘昌毅不仅是个受伤诸多的将领,还是个有着顽强毅力的勇士。
抗日战争后,解放战争随之而来,蒋介石加大了对解放军的攻击。而此时的刘昌毅正在八里岔与国民党军队抗争,战斗一开始国民党军就架起了长枪短炮,对我军展开了迅猛的攻击。
刘昌毅再次展现出了他“猛张飞”的作风,直接下令要“以牙还牙,给我打!”在他的指挥下,我军迅速歼灭对方一个营,击溃两个营。
苦战3个小时后,敌军仍然不撤退,放心不下的刘昌毅不顾身旁旅长的劝说,决定要亲自去前线查看,尽快定下打法,早点拿下这一战。临行前,刘昌毅还和政委开玩笑说:“放心,我这人命大,没事儿的。”
然而这一回刘昌毅还真有事儿了,查看完后正要返回的他就被敌人的一排子弹扫中了,当初万源坝一战留下的几颗牙齿这次全被打光了,等人被送到医院的时候,伤口已经全部化脓。
听说了这事的中原军区司令李先念立马派出了白求恩的学生潘世珍亲自给他治疗。然而无奈的是,当时医院的麻药和好的机械仪器稀缺,军区首长和潘世珍等人迟迟不敢下决定,结果昏迷中的刘昌毅却醒了过来,说不了话的他叫人将纸笔拿过来,他只写了三个字:大胆割!
有了刘昌毅的点头,潘世珍硬着头皮给他做了手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刘昌毅除了满头大汗之外再没有一句多的呻吟,就连助手医生都转过头去不敢看。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又连续为他做了两次手术。然而没有设备,导致还有几颗子弹没能取出来,刘昌毅伤口化脓,再一次逼近死亡。
就在士兵们又一次为他准备好棺材后,正在视察的周恩来听说了他的事情,立即派飞机将设备和医物给他空运过去。迷迷糊糊的刘昌毅知道周恩来的关心后,还感谢的说道:“多谢周副总理的关心。”当即立下豪言壮志:“哪怕是死在战场上我也坚决不离开军队!”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刘昌毅的情况逐渐好转起来。周恩来对他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赞叹不已,说他:“真是个铁打的汉子!”李先念也对他寄予了盛赞:“刘昌毅真是一名出色的战将。”
晚年的刘昌毅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还说到:“我觉得那时候是马克思不愿意收我,我那时候的任务还没完成,我还要带兵打仗呢!”
老将挂帅,再战越南
刘昌毅作为一个将领,带领着他的队伍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然而要说哪一场战斗最有趣,还得要数越南战争了,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邓小平亲自点名,任命许世友为总指挥。作为司令,许世友得为自己挑选好助手,他想来想去,将无数个曾经的战友都排除了,却只留下了一个人——刘昌毅。
在派人给刘昌毅送信前,许世友问他的手下:“刘昌毅最近如何?”“应该快退休了,听说现在他已经是半休了。”
许世友听后立马说道:“要是这场仗不给他打,那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马上派人请他来。”
到了广州之后的刘昌毅,别看人老了,但那股子将帅气却半点没消失。许世友得知消息后立马叫人准备晚饭,还要多准备点酒,原来许世友念着刘昌毅是快要古稀的年纪了,自己也怕他撑不住,便想着用酒来考验他,在许司令的心里觉得能不能打,就看他能不能喝。
晚宴上的两人喝了三瓶茅台后还在继续畅饮,简直是越喝越有劲儿。不过喝完之后,许世友睡了一天,刘昌毅倒是没睡,不过也醉了整整两天,醒来后的许世友心里有了谱,高兴地说道:“刘昌毅可真不愧是个好汉,副司令就是他了。”
而在半个月后的越南战场上,作为许世友的最佳助手,刘昌毅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作战策略,给许世友提出“不走山下,走山上”的建议。
果不其然,两个人并肩作战,默契十足,将越军打得溃不成军。而对越自卫反击战更是得益于这两人的合作,仅仅28天就大获全胜。
战后归来的许世友再次大摆庆功酒,酒桌上他对刘昌毅说:“你酒量好,干脆和他们每个人都喝三杯。”刘昌毅却回答说:“要我喝也行,不过我喝你也要喝。”多年后刘将军回忆这场庆功宴时说:“那天他早喝趴下了,但我还早着呢!”
1999年11月1日,刘昌毅在广州因病去世。这位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军带着一身的伤永远地离开了。
即便已经86岁高龄了,但他依然是当初那个誓要为师傅报仇的少年郎,依然是那个脾气火爆的“猛张飞”,依然是那个为祖国和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军人!
发布于:天津市